「金秋艺术展」我校18级陶绘班陈泳岐个人艺术展圆满落幕

来源: 浏览:699 发布日期:11-01

由我校陶瓷美术学院主办的《初有小展》——陈泳岐个人艺术展在行政楼一楼展厅顺利开展,本次展览历时五天,于10月31日圆满落幕。


“闻习翰墨数载,如宝山寻珍瀚海探妙。今以拾零小雅,自贺业结。同有抛砖之意,以期师友教导。趣虽稚幼,却同吾心,以资普供”

▲陈泳岐在展览现场讲解


个人作品



作者自述:这幅作品灵感来源于好友亚洲,与其初识因于一个有关他的故事,相见缘深。好友亚洲,性情中人。洒脱不羇,才华横溢。为其烧制一壶,出奇不意的窑变,亚洲甚爱,如珍视友情。却因意外,壶裂。亚洲携壶寻我与寺院,却因疫情,寺门紧闭,寻不得见,门外徘徊多时。后知此事,甚撼!为亚洲的友情,遂得此作品。

      

作者自述:《缘起》这幅作品灵感来源于晨煜,同生于青州,却结识于景德,去年聊到是如何相识,什么情景,联系方式等等,结果两人全都忘却,即是因缘际会,就是缘生缘起,也同样,来到这个地方,是与师生的缘起之地,也更是我与陶瓷的缘起之地。

      

作者自述:“到此做甚”四个字,也是在疫情期间的一点点个人感悟,读曾国藩家书时有感,现已忘却某篇,四字个人理解不同,有人会想来这个展厅做甚,或是来这个学校做甚,抑或来景德镇,这个国家,这个世界,生而为人要做什么,每个人也都不是平白无故来到这个世界,更是要做什么事情,或是理想抱负,自己所追求热爱的事物,顺自然,听心声。

作者自述:这幅小品是春末拾得书屋雅集有感所作,兴感之由,瞬间勾起内心欲望,窗下正有一丛绿竹苍翠欲滴,再加案头一块玲珑石搭配相得益彰。

作者自述:三把折扇以千里江山图山峰为蓝本,分别录寒山诗两句

(从右至左)闲游华顶上,日朗画光辉

千仞岩峦深可遁,万重谿涧石楼台

余家本住在天台,云路烟深绝客来

        

作者自述:读苏轼《临江仙》“小舟从此逝,江海寄余生”诗意所作,恰逢结业,寄托吾于内心之意。

▲临唐寅《王蜀宫妓图》


唐寅(1470年3月6日-1524年1月7日),字伯虎,小字子畏,号六如居士,南直隶苏州府吴县(今江苏省苏州市)人,祖籍凉州晋昌郡。明朝著名画家、书法家、诗人。



▲临 《西庐老人王时敏小幅》


庚子仲夏,天气闷热写山水小趣亦记之


临 文征明《石湖泛月图》


临 倪氏《紫芝山房图》



作者自述:疫情寺门紧闭,意境  写生于青州广福寺山门



作者自述:爱此坡千顷,扁舟夜未归


作者自述:此团扇有幸得于古书残本,突发奇想所作



▲临仇英《青绿山水图卷》



▲《菊花蛱蝶》绢本设色

▲(从左至右)釉下五彩摆件:紫藤、竹子、秋菊、芍药、松鼠





▲釉上新彩镶鸡翅木托盘



▲釉上青花瓷罐


▲青花瓷花插


▲市委常委、组织部长刘瑞英观看陈泳岐个展



▲陈泳岐与师生好友合照


学习书画大约是在五年前,那个时候仅仅是懵懂,一点爱好就去学了,也没想那么多,后来慢慢发现对于书画的热爱,是埋在心底的那种,似乎是一种召唤,慢慢了解了传统文化,书画的理论知识慢慢丰富,也随着踏入了大学,国画与陶瓷的结合,打开了新的世界,也对书画和陶瓷有了新的感悟,就比如说釉上彩多用到勾线,也就是国画的基础工,肯定是要按部就班的临摹历代壁画线描,没有捷径可走,国画基础工扎实了,陶瓷上用笔也就会容易些,书法也一样的,临摹是临摹古人的感觉和气息,气息是人的精神,而精神又是一种风度。


这次是我人生第一次办展,感谢指导老师张晓颜对我的悉心教诲,同时也很感谢此次展览顾问周娟、展览策划周莫(北京花記行)以及校方领导和老师的支持和鼓励,还有小伙伴早起晚归的鼎力相助。此次画展或有些许不足,但我的亲人在身边共同见证了此刻,希望以后完善自我、再接再厉。


——陈泳岐


师长寄语


“宝剑锋从磨砺出,梅花香自苦寒来”是对陈泳岐此次展览的最好诠释。他把所学笔墨技巧用多幅国画和陶瓷系列小品一一呈现,是苦心孤诣的结果,是对大学学习成果的汇报,饱含了他对学艺虔诚执着的热情和格物致知的态度。画如其人,不浮华,不喧闹,简约而质朴,安静而素雅。

《大学》有云:“知止而后有定,定而后能静,静而后能安,安而后能虑,虑而后能得”,这是修身、处事、学习的睿智。祝愿陈泳岐同学一直抱有笃学守静、锲而不舍的学习态度,由艺而始,乘艺前行。

——张晓颜